发布时间:2025-01-10 11:32:06 来源: sp20250110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金秋时节的北京,迎来中非关系的历史性时刻——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这里举行。中非领导人将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
大道众行远,携手启新程。中非友好大家庭欢聚一堂,推动中非友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让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必将开辟中非关系更加壮丽的前景。
(一)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幕。2013年3月25日,经久不息的掌声回荡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在这座由中国援建、凝结着中非情谊的高大建筑里,习近平主席深情回顾中非关系发展历史,郑重宣示中国愿永远做非洲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引领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步入“快车道”,开启了中非友好的新时代篇章。
“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就任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主席五次到访非洲,足迹遍及非洲东西南北中,两次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主持召开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中非领导人对话会。无论是同各国元首共话合作,还是与各界人士畅叙友谊,都留下一幕幕热情友好的交流画面。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习近平主席以心相交的风范、以诚待人的气度,彰显重情重义的大国胸襟,让中非友好情谊更加深入人心。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坚如磐石的信念,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熠熠生辉。习近平主席总结提炼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同非洲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中非关系定位又一次飞跃;倡导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明确了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发展方向和前进路径;提出同非洲国家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扎实推动中非合作提质升级……
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右三)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和当地农民一起收获水稻(2023年5月12日摄)。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 摄)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非在团结合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坚守道义,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守望相助,中非关系进入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
(二)
这是一份情深义重的礼物。2017年5月,时任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枚由红色中国结串起的金色镂空窗花U盘。这枚U盘里,存储着蒙内铁路的画面:辽阔的东非草原上,一条铁路线向前延伸,现代化车站拔地而起,中非建设者并肩绽放笑容……
这是2016年5月31日在位于坦桑尼亚的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车站拍摄的列车工作人员。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由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援建。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路与路相通,心与心相连。从象征中非友好的坦赞铁路,到承载“世纪梦想”的蒙内铁路,新时代中非合作如同升级换代的列车,在时空的隧道中飞驰向前,迎来气象万千的沿途风景,不断驶向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
回望同行之路,一张张可圈可点的成绩单令人振奋。这是战略协作的不断深化:中非携手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践行和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引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典范。这是互利合作的不断加强:中非双方将“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有机对接,目前,52个非洲国家以及非盟委员会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是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是合作领域的持续拓展:从农业、基建、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到绿色发展、卫生健康、金融、数字创新等新兴产业,从经贸领域到人文交流,中非合作没有止境,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
这是2024年1月31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拍摄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 摄)中非合作的累累硕果,存在于不断跃升的数字之中,生长在中非广袤大地和山水之间,更走进了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在埃塞俄比亚,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助力非洲国家抗击埃博拉、疟疾、霍乱等传染病,进一步筑牢公共卫生防线;在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多国,中非杂交水稻技术合作让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大大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在肯尼亚加里萨郡,热带稀树草原上的光伏板一眼望不到头,中肯合作的加里萨50兆瓦光伏发电站,将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绿色电能;在非洲大地上,中国援非“万村通”项目覆盖众多村庄,直接受益家庭超过19万户;在中国消费市场,贝宁的菠萝、肯尼亚的牛油果、卢旺达的干辣椒等非洲特色农产品通过“绿色通道”漂洋过海,丰富着人们的“菜篮子”“果盘子”……为人民福祉而推进合作,让合作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发展为民、务实高效的中非合作,回应着双方民众的所思所盼,日益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风雨经年,初心不改。跨越山海,情义更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非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的兄弟情谊不会改变,中非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协作精神不会改变——这就是中非合作牢不可破的成功密码,也是中非友好关系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
(三)
这是位于云南省金平县的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无人机照片,2024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我们十分骄傲地看到,在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栽下的友谊种子,正在开花结果。”今年5月,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与远在云南的学校师生代表进行交流。这所以“友谊”命名的小学是2015年奥比昂总统访华期间宣布为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捐建的。“我们会努力学习,成为中非友好交往的小使者”,一名学生用稚嫩的声音,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
中非之间,关于“友谊”的故事千千万万,而故事的主角,正是亿万人民。中非友好关系根在人民、源在交流。民心相通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中非友谊的合抱之木,让这棵大树茁壮成长、根深叶茂。
“人生乐在相知心。”人文交流是中非人民友谊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从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到打造中非媒体合作网络,从实施数十个文体旅游项目到支持所有非洲建交国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从为非洲培训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师资到实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从文化交流的孔子学院到技能培养的鲁班工坊,中非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呈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
2024年2月7日,在卢旺达南方省卡莫尼地区,卢旺达青年团队成员向镜头前观众送上新春祝福。新华社发(黄万晴 摄)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让中非拥有了许多美好的“相遇”,建立起更牢固的情感“链接”。来自阿尔及利亚等10个非洲国家的青少年画作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宫”,在太空播下科学、梦想和友谊的种子;由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组修建的足球场,让这里的非洲人民感受着“村超”的快乐;在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师生们流连于“兵圣书屋”,探究着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韬略智慧和中国的和平之道;在互联网平台上,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卢旺达青年团队”通过演绎中文歌曲,希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埃及,中埃两国考古学家经过近6年合作发掘,让尘封3000多年的孟图神庙遗址逐渐重现往日图景,为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再添佳话……
2024年5月7日,在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所在地,工作人员挖掘清理神庙遗址附近的第四小神殿。新华社发(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供图)塞拉利昂有一句谚语:“你永远无法用一只手打结”。在双方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非打出一个个漂亮的同心结,绘就了一幅幅民心相通的动人画卷。让中非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让中非民众的心越走越近,中非友好关系就拥有了无比深厚的基础,就能产生源源不竭的动力,如同大江大河一般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四)
“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共同繁荣、合作共赢,它已经成为每一个非洲国家都想搭乘的高速列车”。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召开之际,不少非洲媒体聚焦“现代化”主题发表文章,对盛会充满期待。“携手推进现代化”被列入峰会主题,这是中非双方的普遍共识,也是解码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关键词。
2023年7月1日,在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湖南高桥大市场),家长带着小朋友挑选非洲水果。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非关系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中非双方都能登高望远,找到中非合作新的契合点和增长点,推动中非关系实现新的跨越。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洲也在推进一体化和现代化事业,全力建设和平、团结、繁荣、自强的新非洲。“推进一体化是非洲国家和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一直予以坚定支持并愿做非洲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习近平主席的庄严宣示,道出新时代中非合作的目标和机遇,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携手迈向现代化,寄托着中非人民的共同梦想。中非都肩负发展国家、改善民生的使命。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相遇,中非双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加强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各自的梦想。对发展的向往、对合作的渴求,在非洲领导人的访华行程表中可见一斑。阿尔及利亚总统特本选择前往深圳,探寻“从一个小村庄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密码;塞拉利昂总统比奥来到武汉的研究所、高校,希望“了解中国实现如此飞速进步的背后有何秘诀”;安哥拉总统洛伦索专程前往制造业大省山东,“要亲身感受中国企业的发展实力,与更多中国企业开展合作”……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从中国发展奇迹中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获得了实现梦想的信心与力量。
携手迈向现代化,凝结着中非对发展模式的深刻思考。非洲国家正在经历新的觉醒,外部强加的模式并没有带来稳定和繁荣,非洲国家需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把前途和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年3月举行的中非智库论坛上,双方学者形成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强调发展道路的选择应立足本国国情和本土文化特色,共同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破除制约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结构性矛盾。这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选择,发出了“全球南方”的共同心声。
2022年9月19日,在位于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的吉布提工商学校,学生在鲁班工坊铁道运营沙盘教学区学习。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携手迈向现代化,蕴含着中非互利共赢的广阔机遇。中非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双方互有优势、互有需求、互为机遇。非洲资源禀赋优越、人口红利巨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制造业方兴未艾,中国拥有资金、技术和发展经验优势,中非合作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为中非推进现代化创造了更大发展空间,释放出更大合作潜能。从实践看,中非双方团结协作、相互成就,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中国和非洲正在通过共同探索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回答历史之问,携手推进合作共赢、和合共生、文明共兴的历史伟业。
“攀上一座高山后,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高山等着你去攀登。”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说,中非合作就是在攀登中不断抵达新的高度。乘东风而直上,行大道以致远。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相同的发展任务、相合的美好梦想,中非在携手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前途光明、大有可为。
(五)
“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形势,中国和非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要加强团结合作。”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非洲50国学者,鼓励他们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同舟共济,在发展振兴的征程上互利合作,在纷繁复杂的变局中守望相助……回首中非交往历程,一个事实愈发清晰:中非关系早已超越双方合作范畴,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全球影响。中非合作兴,则南南合作兴。中非双方发展好,世界会更好。展望中非合作前景,一个信念更加坚定:当前,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蓬勃发展,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新时代中非合作是双方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推动国际力量对比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3年7月25日,莫桑比克马普托省皮科科村学校的孩子们站在装有中国援助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房屋前。“万村通”项目旨在为非洲国家的1万个村庄接入卫星数字电视信号,项目2018年在莫桑比克启动,为该国1000个村落、2万户家庭和3000个公共场所安装卫星电视设备,提供电视信号和节目,覆盖农村人口达250万。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中非关系行得稳,世界就有更多稳定性。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形势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就是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上升,冲击国际规则和多边框架。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大发言权、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世界注入变革的力量。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合作搞得好,全球发展就有更多新动能。中国和非洲人口相加,超过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不仅意味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更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正如刚果(金)学者安托万·洛孔戈所说,“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真诚帮助,为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全球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不久前,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矢志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必将进一步增强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力量,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全球南方”发展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携手同行,共创未来。正如中非合作论坛会徽——“合抱之手”所寓意的,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心手相牵,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开始了新的出发。践大道之行,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愈发宽广;谱合作新篇,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事业,必将为双方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光辉典范!
【编辑:田博群】